半數老年人的血管里可能都有這種“隱形炸彈”,發現應該怎么辦?
發布:2019年1月25日 修改:2019年1月25日 所屬分類:醫院新聞 訪問統計:302
頸動脈比較表淺,故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(簡稱頸動脈彩超)作為一種了解動脈粥樣硬化、無創傷性又便捷的手段,已被廣泛采用,很多單位已把其作為一個老年體檢常規項目。體檢中發現頸動脈斑塊的老年人不在少數,有時會被告知,這斑塊隨時有脫落導致中風的危險。因而有些人甚至認為,頸動脈斑塊就好比一個“不定時炸彈”,以致心情頗為緊張不安。頸動脈斑塊真的這么可怕嗎?體檢查出頸動脈斑塊該怎么辦?讓專家來為大家解答。
上海瑞金醫院在100名54~94歲無“三高”人群的頸動脈彩超中發現,65歲以上人群,半數可發現頸動脈斑塊,并表明斑塊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。其實,除了頸動脈以外,腹主動脈、上下肢動脈,都是多普勒超聲容易觀察到的部位,可同時檢查,因為各部位的動脈硬化程度未必一致,多部位檢測可以避免遺漏。
簡單地說,動脈斑塊分兩種,一為穩定斑塊(又稱硬斑),二為不穩定斑塊(又稱軟斑)。前者斑塊內所含脂質少、纖維帽相對偏厚,猶如皮厚餡少的包子,有學者還把它比喻為“死火山”。后者斑塊較大,所含脂質多、纖維帽薄,猶如皮薄餡多的餃子,還可把它比作“活火山”。
不穩定斑塊正因為“皮薄餡多”,故其在一定因素觸發下易于破裂,隨之血小板聚集,形成血栓。血栓是不穩定的,且容易脫落。所以說,破裂的是軟斑,脫落的是血栓。正是因為血栓的脫落,進入腦部血管,可導致中風等并發癥的產生。因此,將不穩定斑塊比作“隱形炸彈”,確有一定道理。
而“皮厚餡少”的穩定斑塊不易破裂,也就不易有血栓的形成。穩定斑塊位于內膜與中膜之間,是有“包膜”和一定“根基”的,故其本身并不易脫落。
但不管是穩定斑塊,還是不穩定斑塊,如果它不斷增大,向管腔內發展,則可使動脈血管腔變狹窄。當狹窄大于50%,則可產生臨床癥狀。嚴重者血管腔狹窄可大于70%,甚至管腔完全閉塞,可嚴重影響該動脈所轄部位的血供。
當發現頸動脈斑塊時,首先要區分是硬斑還是軟斑。通過血管多普勒超聲、CT或磁共振檢查,可幫助診斷,但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。首先,頸動脈彩超的分辨率還不夠,無法直接測定斑塊纖維帽的厚度。其次,斑塊內脂質含量的評估很大程度上要靠醫生的經驗。所以,對于一些不典型的軟斑(報告稱低回聲團塊),還有其不確定性,應審慎對待,F在已有更先進的光學相干斷層成像(OCT)可直接測定纖維帽厚度。
一般來說,老年人頸動脈彩超發現的內膜到中膜厚度小于1.1毫米,發現幾個幾毫米大小的斑塊,絕大多數屬于硬斑,是老齡化的正,F象,不必驚慌。
動脈粥樣硬化防治有招
發現了頸動脈粥樣斑塊,即使是硬斑,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警示,所以在戰術上我們要予以重視。
一、注意解除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高危因素。
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除“三高”外,主要還有年齡(男>45歲,女>55歲)、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、肥胖、吸煙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降低(<1.04 mmol/L)。
二、高血脂改如何防治?
血脂代謝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,而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是唯一的獨立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,它的增高可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。因此,降低LDL-C使其達標是動脈粥樣硬化防治的重中之重。LDL-C正常值參考范圍通常為2.07~3.4mmol/L,但這里的高值3.4mmol/L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。對已確診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(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、穩定性冠心病、缺血性卒中等),及有糖尿病、高血壓者,他們的目標值是不一樣的,需特別引起注意。
研究表明,通過綜合治療后LDL-C達標,有可能使動脈粥樣硬化的軟斑轉變為硬斑,或使斑塊縮小。對于僅在體檢中發現頸動脈硬斑而無“三高”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老年人,有專家認為可在原LDL-C的基礎上降低20%~30%。如頸動脈發現明確軟斑,或已有動脈狹窄等屬于明確的外周動脈疾病,LDL-C則需控制在1.8mmol/L以下,并可同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凝聚藥物,以防血栓形成。
如果頸動脈粥樣硬化已造成頸動脈狹窄達70%以上,并伴有相應癥狀,可考慮安放支架,或做頸動脈內膜剝離術。
★文章內容圖片來自網絡,僅為排版提供示例